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6章一堂语文公开课





  张耀书听了水昜的课后,一直要给他找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。他和水昜无亲无故,如果非要说有一点联系的话,就是他知道了水昜和程希岚教授的关系。但是,这他的晋升以及其他利益都没有一点瓜葛,他就是认为水昜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。

  这个机会来了,就是在全县初中语文教师培训会上,让水易讲一堂公开课。通知是4月25日下达的,讲课时间是4月27日星期日。课文是第16课。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。

  这不仅是水昜的荣誉,也是四中的荣誉。校长给语文组开了会,让大家献计献策。但是,文人相轻,会上不仅没有提出好的意见建议,反而把水昜的思路给打乱了。

  张耀书作为初中语文教研员,选的课文不是随心所欲的,是按全县的教学进度定的,否则何以服众呢。一般情况下,教师备课都是备出提前一周的,这一课水昜已经备完了。因为朱自清这篇散文写得太好了,他还真备得很细致,两天时间,改是来不及了,他决定就按自已原来的思路来。

  4月27日7点钟,一年二班的54名学生身着整齐地校服到了一中。7点20分,研讨会开始了,主持人的开场白完了后,学生入场了。

  会场设在了一中大教室,这里能容下200张课桌,400人。全县初中有600多个教学班,300多名语文教师。给学生让出了中间的三排桌椅,会场内便座无虚席了。

  同学们很懂事,在班长宰辅华的组织下,有条不紊地入场后,一个个坐下后,便纹丝不动了。

  铃声响了,记时开始了,水昜要在45分钟的时间,讲完这堂课,他穿上了艾华给他买的,柏莉给他熨得平平整整的西服,走上了宽阔的大讲台的黑板面前,向场下敬了一个礼后,抖了抖精神,向同学们问候道:“同学们早上好!”

  “老师好——”整齐划一的回答声震撼了礼堂,台下响起了掌声,水昜的心放了下来。

  “我们今天讲第16课,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”他边说边在黑板的右侧中间部位写下了一个“春”字。这个字一出,台下又是一片掌声,因为他的行书太漂亮了。

  水昜事前没有做任何演练,他怕同行的说他做假。接下来他讲道:“上一课结束时,我已经布置了预习,谁能朗读一下这篇课文”

  同学们和往常一样,有举手的,也有没举手的。他点了举手的文清。“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”

  “停!请坐!”水昜打断了她,在黑板右侧上方写下了“盼春”两个字。接下来继续提问,又点了男生林海峰。“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…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”

  在他朗读时,水昜在“盼春”下面又写下了“绘春”两个字,又在“盼春”两字的下一行挫两格写下了“总述”两个字,并用一个大而长的大扩号,把这两个字连到了“绘春”上。同时叫停了林海峰。

  他又选覃瑞波从“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”读到“草软绵绵的。”在她读时,他在“总述”两字下写下了“春草”两个字。

  继续朗读,男生李明光从“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”读到“象眼晴,象星星,还眨呀眨的。”水昜继续在“春草”下面写上了“春花”两个字。

  继续朗读,他这次大胆地启用了陆启明和姜卉元,一男一女两个学生同时朗读从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到“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。”他在“春花”下又写了“春风”两个字。

  学生举手很踊跃,他便让第一排学生齐读,从“雨是最寻常的”读到“在雨里静默着。”同时在“春花”下写了“春雨”二字。

  他又让二、三排齐读从“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”读到“有的是希望。”又在“春雨”下面又写下了“人们”两个字。

  最后的三句话:“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,”到“领着我们上前去。”是全班一齐读的,会场里书声朗朗。

  他在黑板左倒的最下方,和“盼春、“绘春””拉齐,写下了“颂春”二字。

  这篇加上标点符号的散文一共746个字,水昜用了5分钟完成了开场。

  下面的更精采。他开始提问了:“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,我给它总结为盼春,谁能告诉我盼春意味着什么?”

  他叫了3名同学发言,都不是他要的答案。有说喜欢春天的,有说盼望春天的,有说春天快到了的……

  他不需要同学们答准确了,只是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。他揭晓的答案是:“盼春意味着春天还没到来。那么春天到来之前最显著标志就是——”

  他的答案把学生的思路调整过来了,下面异口同声地回答道:“东风——”

  如此天衣无缝的衔接,同行们赞叹不已。水昜在“盼春”两字下面写下了“东风来了”四个字。然后又提问道:“下面的一句话用了一种修辞方法,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方法?”

  “拟人——”同字的又齐声回答。

  “是的,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多处用了拟人,同学们能找出来吗?请举手回答!”

  一轮回答后,他在“盼春”一行里写下了“脚步”、“睡醒”、“张开眼”、“脸红”、“不让”、“闭眼”、“眨”、“高兴”、“卖弄”。

  在讲第二部分时,他说:“接着,作者要描绘春天的景色了,他用了先总述后细致描写的写作手法。请同学的举手回答,余下的文章中描述什么?”

  随着学生的的回答,他在“总述”两字后面添上了”“山”、“水”、“太阳”。

  他又提问道:“谁能用两个字也概括一下这一段总述的是什么?”

  第二轮发言开始了,3个学生中最后一个答出了标准答案——景象。

  接下去是作者描写春天的五个场景,分别是春草、春花、春风、春雨、春天的人们,别的老师往往把这里当作重点去讲。水昜恰恰相反,他认为文章中已经做了细致描绘,你再讲也只能是重复。为此,他在这个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的部分只讲了3个问题:

  一是作者如何细致地观察,把春草、春花、春风、春雨和春天的人们写得维妙维肖,为我们展开了五幅有静有动、有声有色的图画的,然后让了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;

  二是讲了这一部分之所以写得维妙维肖,是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句,比喻是最能给人留下画面感的修辞方法,并告诉同学们,以后写作文时遇到说不明白的事物就用比喻去描绘;

  三是作者是如何用最凝练的语言概括五幅图画景物的:春草——嫩绿可爱,春花——百花斗妍,春风——微风拂面,春雨——安详平和,春天的人们——精神抖擞,同时告诉同学们写作文不要堆砌词藻,要用最准确的语言去描过事物,让别人感到你说出了他们想说而又没有说出来的话,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共鸣。

  在讲最后一段“颂春”时,水昜着重讲了排比句在文章中的特殊作用,他说:“排比句会给人一种语势连贯,层层递进,催人奋进的气势。我们在作文时要好好体会和运用。”

  最后,他给同学留下了作业——摹仿《春》的写法,写一篇作文,题目是《夏天》。

  铃声响了,掌声也响起来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