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照金巷第125节(1 / 2)





  蒋老太太岂会有不赞同的?

  这两个人都是有主意的,既然已是商量好了,那自然就意味着两人都觉得这样妥当。

  于是她笑眯了眼睛颔首道:“我没什么意见,只要你们觉得好就行。”

  陶宜回笑着道了谢。

  蒋老太太还留了他吃晚饭,陶宜也没拒绝,顺水推舟地说正好有些事要和谢暎谈一谈。

  蒋黎心里明白,便先陪着母亲回了欢喜堂,把地方留给了他们两个。

  陶宜目送了她们母女离开,这才收回视线,转而朝谢暎看去。

  后者正在默笑。

  陶宜微顿,旋即也笑了笑,轻叹道:“我知你在笑什么。是了,我们的确很有缘。”

  一个没躲开青梅竹马,一个没避过初开情窦。

  他当初明明还劝过谢暎为前程要想清楚,这下自己倒颠颠地来和人家作伴了。

  谢暎含笑回道:“蒋姑姑很好,相公不愧是相公。”

  “你这话也不知在吹捧谁,不过我认同。”陶宜看起来心情挺不错,语气间亦透着轻快之意,“她的确很好,我也的确很有眼光。”

  两人又是相视而笑。

  “好了,自家人的话晚些再说。先言归正传——”陶宜说到这里,略略一顿,然后正色地看着对方,续道,“其实这件事,我是有些牵累你的。”

  谢暎一怔,旋即起身就要行礼说什么,却被陶宜示意止住。

  “但我也要真心同你说,你蒋姑姑是我的‘不可或缺’,所以多的话我也不解释了,相信你都明白。”陶宜说道,“至于往后的路,我仍是希望你能继续坚持自己,不要因为我和黎娘的关系而左右动摇。朝事是朝事,私事是私事,你需牢牢谨记,如此对你我也是最好。”

  谢暎愣了下,不由问道:“相公您是……仍打算站定旧派么?”

  陶宜并未正面回答,只是道:“可还记得我教过你的,心有心法,应试也有应试之法?”

  “我如今便是在应试。”他淡淡笑了笑,说道,“至于心法,我已寄在了你身上。”

  他和谢暎做了姻亲,不管是在大丞相还是亚相看来,或许都会觉得有些微妙。越是这种时候,他们的立场便越不能动摇,至少明面上不能。

  陶宜也是想了很久,最后还是觉得自己和谢暎的“不同路”方为两家最好的“同路”之法。

  三司使站在本就势大的旧派里头,不算太惹眼,新派也轻易动不了他;新科探花记注官站定中立之路,也可以不让人针对。

  但若他们两个站在一起就不同了。

  他既然不希望谢暎被旧派绑上船,自然也不能和对方同行中立路,因为他的中立和谢暎不一样,在旁人看来便是等于偏向了新派。

  再说他也不能让其他人觉得这都是由于蒋黎的缘故,这对她没有好处。

  但他更不能真地和大丞相结盟,否则他们必定会被针对。而且对方的一些革新之策他也的确是不支持的。

  再有,他大哥哥的独子——他的亲侄儿还在地方为官,那也是望着他的。

  所以眼下的第一步,就是他得拿出态度来向亚相等人证明,他的立场并不会因和蒋黎的婚事而发生改变。

  而他也必须叮嘱谢暎要更坚持自我。

  这条路对他来说的确变得不太好走了,但这也是他深思熟虑后做下的决定,陶宜并不后悔。

  他想到更远的以后,甚至会有一丝解脱和安慰。

  “你只做好你应做的就是了,莫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。”陶宜如是说道。

  谢暎沉吟了片刻。

  他向着对方俯首加敬地一礼,恭正回道:“谨受姑夫教诲。”

  陶宜眉梢微挑,扬笑颔首:“嗯,这声好听。”

  两人正说笑着,蒋黎忽然去而复返,对谢暎说道:“娇娇来信了,这是单独给你的。”她说着,一边将手里的信递过去,一边轻叹了口气,续道,“她外翁去世了。”

  蒋娇娇又亲眼目睹了一回她外舅酒后撒泼的能力,只是她万万没有想到,这样的场景竟然会发生在外翁的丧礼上。

  事情还要从他们一家三口到玉山县那天说起。

  金老太爷其实在两天前就已经去世了,为了等亲友们来吊唁,金秀春做主把落葬的时间定在了十月初,中间满打满算也只一个月,这已经算是间隔很短的了,毕竟有些人家甚至会隔五个月才下葬。

  金秀春也不遮掩什么,当着姐姐和姐夫的面就直截了当地说了原委。

  “爹摔着那天晚上先是和金如英还有娘吵了一架,后来自己喝多了闷酒,回房的时候踩滑了台阶。”金秀春说起来这事还有些牙痒,“你说人都这样了,他金二郎也不知想想办法,竟还有工夫先差人来找我,等我请了大夫赶上门,爹连呼吸都弱了。”

  金老太爷当天晚上就差点背过气去。

  后来虽然针灸用药地养了两个多月,人却终是没能扛过来。

  金秀春越想越气不过,偏偏金如英还好意思腆着张大脸杵在灵前,沾蒋世泽的光,沾谢暎的光,冲着那些来吊唁的商户和士人,甚至官员,笑嘻嘻地应酬攀熟。

  金家只有他这一个男丁,她自己丈夫个性又一贯迁就,哪里能镇得住金如英?

  金秀春既不愿跟着丢人,又念着不想得罪蒋家和新科探花郎,所以才决定尽快给父亲落葬。

  蒋世泽自己倒还好,但却也担心金如英连累到谢暎,于是当即点头认同了金秀春的做法,说道:“也好让岳丈早些入土为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