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203 三年1(2 / 2)


可是,蔡道还是知道之后的事态具体的发展。为了在宋神宗过世之后,不给保守派留下太多的积蓄,让他们一直骂着变法派的人,却用着变法派积攒下来的东西,勉强维持大宋国。

这个‘藏富于民’计划,就是势在必行。

一方面,蔡道在明面上进谏宋神宗,用国库中多余的物资和辽国交易,只交易一种货物——耕牛。接下来,由蔡道派人借用他的名义,出面将所有的耕牛全都买下来,再以较低的价格卖或者租给中原那些愿意相信他这个‘运财童子’的老百姓。

另外一方面,蔡道在暗中怂恿宋神宗,让他把内库中的钱财也都花出去,作为一个在文治和武功上都有建树的皇帝,没有一个游玩的皇家园林,实在是不合时宜。

于是,蔡道才会把艮岳和保育院那块地都让给了宋神宗。由皇家的内库自己出钱,蔡道在汴梁城的外城东北角,圈占了一大片的土地。在第二年秋收之前,早就破土动工。

最终留在保育院的世家子和宗室子总共也没有超过五十人,这其中就包括曹虎、蔡攸,狄明和狄亮,这四个孩子经过近一年的磨练,身体变得更加壮实了。

其余并没有出现什么惊才艳艳的孩子,不过,能够坚持下来的多是一些性格坚韧之人

而蔡攸更是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,他没进过蔡京的允许,在曹国舅的主持下,和赵泌一起出家入道,成为了蔡道的师弟。

第二年,秋收的时候,试验田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。这也引起了很多有志之士和那些注重家族利益的世家的极大的关注。

首批被吸引来或者说是被强迫来学习经验的人,就是蔡道向宋神宗举荐的苏大胡子的弟子——苏门六学士。

苏门六学士,其中有三个是进士出身,且官职在身,陡然俱被招入京师。

这件事本身在朝野之中就掀起了巨大的轰动。只要是在文坛混得不错的,就没有不知道这六个俊彦都和苏轼有关联,其中五个人都是苏轼的弟子。

可是,让人猜疑不定的是,自从他们入京之后,宋神宗却一直没有给他们立刻的官职,他只是跟每个人都深谈了一次,便把人扔进了保育院之中。

对于这几个俊彦的感官,宋神宗觉得这六个人的文学才能的确是很强。特别是黄庭坚,这个人虽说是苏轼的弟子,可他的字、他的诗词、他的文章一点都不比苏大胡子逊色,唯一欠缺的就是他的词作之中并没有多少十分出彩的作品。当然,这是相较于苏轼和秦观的作品而言的。

而谈论到做官的本事和见解,张耒无疑是其中的翘楚。即便他如今的官职还是比不上黄庭坚和晁补之的大,可要论起执政的经验,他们两个人是拍马也赶不上张耒的。

而且,经过石得一手下的皇城司的一番查探。

蔡道对他的评价完全属实,甚至是略有不足。

张耒的确是受到了当朝执政们的打压,这才一直在县尉和县丞的位置上兜兜转转呆了整整九年的时间。并且,他也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清廉的官员。当官九年,却仍然一贫如洗,却又甘之如饴。当时,张耒进京觐见皇帝的时候,身上穿得是家里那件‘最新’的官服,也是补丁摞着补丁。

同样是为赵家打工,宋神宗看到这样的官员,对于他的遭遇,如何能够释怀呢?

看看满朝吃的脑满肠肥的宰辅们,再看看又黑又瘦的张耒,宋神宗第一次有了心痛的感觉。

其他三个人相较于黄庭坚和张耒来说,实在还是稚嫩了一些。

所以,宋神宗并没有急于授予他们官职,在休息了几天之后,反而把他们先后都派到了保育院。

就是想让他们几个先和蔡道接触一下,观察一下这五个人的执政理念。

如果他们几个能够和孙觉一样,接受蔡道那一套种田的理论,并且准备在自己任职的地方加以实践的话,宋神宗并不会吝惜官职,甚至还会给予他们更大的担子。

可是,他们几个如果也和保守派一样,对于一切和变法的事物都持反对的意见,更加不会接受蔡道这个小孩子的意见的话。

宋神宗顶多也就是给黄庭坚和张耒略微提升一下官职,晁补之调回京畿附近的属县在感触啊一番。

而那两位没有进士出身的——陈师道和秦观。就得等到明年了,制科开始的时候,这二人必须拿出自己的真才实学,去和天下的才子们争取这次蔡道替所有人争取来的机会。